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时代。
银行业聚焦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实现了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并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变革,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银行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源头活水。
改革发展蹄疾步稳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
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近10年,我国银行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在我国金融业机构476.49万亿元的总资产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达429.58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
英国《银行家》杂志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行榜”显示,按照一级资本排名,我国多家商业银行上榜且名列前茅。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排名前四,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位居前20强。这彰显了我国银行业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成果。
在规模上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银行业高度重视资本管理,始终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4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3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7%。
从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到规范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再到规范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在推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更趋合理,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高,一张更加扎实和稳健的资产负债表,支撑起银行业总量更大、结构更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这也筑牢了我国金融业乃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既有能力抵御化解金融风险,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续不断、强劲有力的动力支撑。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组数据足以佐证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在近10年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1.43万亿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10年间,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2013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此后,金融管理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政策制定与导向要求逐渐细化,从支持全口径小微贷款发展到侧重普惠小微贷款,从单一强调“增量”到“量增、面扩、价降”并重,着力疏通小微企业融资堵点、破解融资难题。银行业在政策东风下发力普惠金融,大型银行下沉布局,中小银行深耕本地,金融活水加速流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25.5%和14.9%,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接近100%,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银行业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5%,均明显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主体资金可获得性不断提升的同时,综合融资成本也在稳中有降。
近10年来,我国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日益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成效不断显现,与此同时,银行业高效落实减费让利政策。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与此同时,银行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金融服务范围更加全面、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19年、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两次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银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积极推进个人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交易服务数字化转型。
如今,以数字化支付、消费信贷为代表的银行业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有效地便利了居民生活、促进了居民消费,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进一步彰显。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进一步提高。
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
金融管理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清理整顿金融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等问题,2017年,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趋缓,并在随后数年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此后,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约30万亿元。
此后5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开始显著超过资产规模增速,银行资产负债表得以重构。这意味着,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效果愈发显现。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银行业总资产年均增速8.1%,回归至合理水平。近10年间,随着银行资产业务进一步回归本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得到持续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根本扭转。
此外,我国中小银行机构改革化险稳妥推进,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改革重组后的银行机构正在逐步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数据显示,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工作,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较峰值下降一半。
从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稳健,特别是24家主要银行评级一直保持优良,资产规模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约70%,是我国金融体系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41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与上季基本持平。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编辑:高毅
审核: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