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商业银行:转换思路投资未来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余嘉欣     发布时间:2024-08-02

  藏着智能芯片的运动垫、在水下记录游泳运动员动作的“3D+AI”装备、赛事转播中的“子弹时间”……巴黎奥运会赛事正酣,背后的“中国科技”也光彩熠熠,赢得各国观众赞叹。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在赛事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清晰可见。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科技金融的作用也至关重要,“科技—产业—金融”三者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阶段,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是我国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也是银行布局未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传统的银行金融服务与科技企业之间存在不匹配。由于银行体系追求本金安全和收益确定性,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一些金融资源未能有效配置到科技创新领域。

  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对银行的服务方式、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必须重视几个关键问题,破除难点,争取突破。

  第一是转变理念。科技企业有其特殊性。这类企业发展不确定性强,高成长性同时伴随着高风险;轻资产,知识产权占比高,且在实现商业产业化之前不具备稳定的营收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服务科技型企业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客观存在,因此,做好科技金融工作要求银行转换思路,从投资未来的理念出发,具备长远的眼光以及一定程度的担当精神。

  理念转变是理顺并完善内部考核激励、尽职免责等配套机制的前提。银行的服务思路也需从信贷支持为主转变为提供综合服务,用“投资不确定性”的心态,积极参与企业培育过程,与地方政府、创投基金、保险、担保等机构共建生态圈,投早、投小,甚至是从孵化做起,助力、培育科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回报。

  第二是培养人才。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是科技金融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投资未来对银行的筛选、判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科技企业细分赛道众多、技术门槛高、专业性强,商业银行必须对企业所处行业、技术、细分市场等信息有更深理解,才能在有效控制自身风险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资金支持。不少科技企业也反映,懂技术的专业银行信贷人员在沟通时更为顺畅,对企业进行研发落地大有助益,是企业选择合作对象时的重要考量。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构建系统的人才选拔、培养、激励体系;通过经验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提升现有一线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选拔任用一批能够深入理解科技创新项目技术特性、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并通过构建服务小组的方式,让懂技术、懂金融、懂风控的一线人员共同开展企业调研、服务。

  第三是升级技术。数据支撑和技术实力是银行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保障。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如何筛选企业。现阶段,不少银行通过与专业创投机构合作等方式,解决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科技金融仍需依赖外部数据连接以及技术能力升级,探索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客户识别、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必要选择。

  建立科学的科技企业评价模型作用重大。一方面银行能够基于技术和大数据对客户“精准画像”,为一线客户经理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为尽职免责等机制落地构建基础。例如,当前有部分银行推出科技企业“技术流”评价模型,围绕“人才、技术、成果、转化、投资、政策”等维度设置评价指标,考察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科研团队实力等科技创新能力,与传统的“资金流”评价方式互为补充,提升了“敢贷”“愿贷”“能贷”水平。

  与理念、技术、人才这几个关键要素相对应的,是银行能够从业务特性出发,推出适宜科技金融工作开展的专属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容错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能够从源头策动,提升创新信贷产品、创新授信模式及服务方式的综合性服务能力;能够发挥综合优势,加入科技金融“生态圈”,共同培育适宜科技创新落地生长的土壤;能够守住初心,始终牢牢把握服务好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网由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主办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77778号-1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